Corporate News

馬會捐助《打造空間》 展示傳統行業謀生智慧

2010年11月13日

近年大眾加強關注文物保育活化,然而一些傳統民間手藝如縫紉、打白鐵、織草蜢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盛載港人的集體回憶。為讓市民重新認識這些傳統行業的發展及興衰,香港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聖雅各福群會,推行「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並於中環天星碼頭舉行以「打造空間」為題的基層及傳統行業藝墟。今天(11月13日)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蔡亮女士及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賴錦璋先生等為藝墟主持開幕禮。

蘇先生表示,文化遺產不但要「保存」,更要「承傳」。「馬會捐助聖雅各福群會推行『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學生與青少年的參與是重點之一,我們希望年輕人把握機會認識香港寶貴的文化遺產,並積極參與保育和文化承傳工作,令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產能夠薪火相傳。」

除了今天舉行的藝墟外,《打造空間》自10月25日開始已於灣仔區多個地點舉辦公眾展覽、工藝示範、音樂表演、社區導賞、社區論壇等活動,向市民介紹多個基層行業的經營模式及行業智慧,並透過與工藝師互動交流,讓公眾重新認識及肯定他們的謀生技能。有關活動詳情,請瀏覽網址:http://hprp.sjs.org.hk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自零八年起,捐款共三百八十九萬港元予聖雅各福群會,推行為期三年的「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計劃」至今已舉行了七十一次活動,吸引來自四十五所學校超過六千人參與。此外,亦透過定期出版社區保育刊物《文化誌》、流動展覽及社區文化藝墟,推廣灣仔區的文物保存和活化工作,提高年青一代的文化保育意識。

香港馬會

創於一八八四年,馬會已發展為本港知名和備受推崇的機構。除了全力提供世界級賽馬娛樂,馬會亦是本地重要的非政府慈善公益資助機構,每年捐款超過十億港元,以助推行慈善和社會項目。馬會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多年來與港人憂戚與共,並肩成長,致力為港人提升未來的生活質素。

香港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後排右二)希望年輕人把握機會認識香港寶貴的文化遺產,並積極參與保育和文化承傳工作,令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產能夠薪火相傳。
圖一:
香港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後排右二)希望年輕人把握機會認識香港寶貴的文化遺產,並積極參與保育和文化承傳工作,令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產能夠薪火相傳。

香港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右一)、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蔡亮女士(左二)、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賴錦璋先生(右二)及傳統行業行專代表黃先生(左一)主持「打造空間」基層及傳統行業藝墟開幕典禮。
圖二:
香港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右一)、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蔡亮女士(左二)、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賴錦璋先生(右二)及傳統行業行專代表黃先生(左一)主持「打造空間」基層及傳統行業藝墟開幕典禮。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賴錦璋先生(右)致送紀念品予香港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紀念品是由花牌師傅黃乃忠特製的袖珍版傳統花牌。
圖三: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賴錦璋先生(右)致送紀念品予香港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紀念品是由花牌師傅黃乃忠特製的袖珍版傳統花牌。

圖四/五/六/七:嘉賓參觀「打造空間」基層及傳統行業藝墟。
圖四:
圖四/五/六/七:嘉賓參觀「打造空間」基層及傳統行業藝墟。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九:香港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圖九左)與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蔡亮女士(圖九右)手持自製的絲印作品。
圖八:
圖八/九:香港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圖九左)與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蔡亮女士(圖九右)手持自製的絲印作品。

 
圖九:
 

 

其他馬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