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porate News

馬會捐助「記憶校園」網站計劃 鼓勵學校數碼化保存歷史

2010年11月2日

為鼓勵巿民以數碼形式保存及記錄本土珍貴歷史文化,香港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作推出「香港記憶」計劃。「計劃」於今天(11月2日)簡介轄下一個名為「記憶校園」的網站,鼓勵本地學校、社群及個人透過這網上平台分享學校珍貴歷史資料和文化記憶。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理總館長(香港中央圖書館及推廣活動)黃高春貴女士和「香港記憶」計劃高級顧問冼玉儀博士等嘉賓出席網站的馬會。 

蘇先生表示文化遺產不但要「保存」,更要「承傳」,因此在「記憶校園」計劃中,學生的參與是最重要的一環。「現行的『三三四』新學制著重鼓勵年青人多元化發展,體驗不同的學習方法。我相信透過『記憶校園』這個其他學習經歷,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歷史的認識,更鼓勵同學思考文化和歷史對個人馬會的意義。」 

「香港記憶」計劃高級顧問冼玉儀博士,希望計劃能重燃港人對歷史的興趣,「透過講述自己的歷史,其實亦是在訴說香港的歷史。我們鼓勵他們利用現代科技保存自己的回憶,並與不同年齡及階層的人士分享。」 

「香港記憶」計劃研究員王惠玲博士表示,「記憶校園」是一個簡單易用的網上平台,期望老師、學生、校友、家長組成團隊,發掘、搜集、整理學校歷史及校園生活點滴,藉此增進對學校的認知和歸屬感;「香港記憶」計劃的團隊亦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和工作坊,向參與學校介紹和示範保存學校歷史的方法。 

此外,「記憶校園」亦鼓勵學校以不同形式的活動,如戲劇、繪本等重現學校歷史、社區變化,從而讓同學更了解學校文化的轉變及承傳;公眾亦可向網站提供與校園記憶相關的物件,包括成績表、校園生活照片、學生手冊等影像副本,所提供的資料除於「記憶校園」網站展出外,亦馬會於「香港記憶」計劃數碼藏庫內永久保存,其學校歷史網頁將於明年八月起開放予公眾瀏覽,詳情可查閱網址:www.schoolmemories.hk。 

「香港記憶」計劃由香港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八千萬港元,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作推行,其理念源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全球計劃,以數碼方式保存各地文化歷史遺產。 「計劃」於2006年起委託香港大學人馬會研究所籌劃及發展「香港記憶」的數碼資料庫及網站平台,並預期明年底開放與巿民共享本土珍貴的歷史文化記憶。 

香港馬會 

創於1884年,馬會已發展為本港知名和備受推崇的機構。除了全力提供世界級賽馬娛樂,馬會亦是本地重要的非政府慈善公益資助機構,每年捐款超過十億港元,以助推行慈善和社會項目。馬會作馬會的一份子,多年來與港人憂戚與共,並肩成長,致力為港人提升未來的生活質素。

香港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表示透過「記憶校園」,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歷史的認識,更鼓勵同學思考文化和歷史對個人馬會的意義。
圖一:
香港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先生表示透過「記憶校園」,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歷史的認識,更鼓勵同學思考文化和歷史對個人馬會的意義。

「香港記憶」計劃高級顧問冼玉儀博士希望計劃能重燃港人對歷史的興趣。
圖二:
「香港記憶」計劃高級顧問冼玉儀博士希望計劃能重燃港人對歷史的興趣。

「香港記憶」計劃研究員王惠玲博士表示「記憶校園」是一個簡單易用的網上平台,讓公眾分享學校珍貴歷史資料和文化記憶。
圖三:
「香港記憶」計劃研究員王惠玲博士表示「記憶校園」是一個簡單易用的網上平台,讓公眾分享學校珍貴歷史資料和文化記憶。

民馬會(九龍)黃錦紅老師(右)及譚秀麗老師(左),分享怎樣利用學校重要的人力資源,上下一心,為學校搭建「記憶校園」網上平台。
圖四:
民馬會(九龍)黃錦紅老師(右)及譚秀麗老師(左),分享怎樣利用學校重要的人力資源,上下一心,為學校搭建「記憶校園」網上平台。

筲箕灣官立中學羅候恩華副校長(左)及吳廷浚校友 (右),講述如何將其學校參與「記憶校園」網站計劃,化為紀念學校五十周年的大禮。
圖五:
筲箕灣官立中學羅候恩華副校長(左)及吳廷浚校友 (右),講述如何將其學校參與「記憶校園」網站計劃,化為紀念學校五十周年的大禮。

 

其他馬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