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porate News

馬會主動回應社會需要 來年主力推行環保及文化保育社區計劃

2008年9月23日

香港馬會一向致力慈善工作,捐款推行不同慈善及服務項目,惠及香港社會各階層。在2007/08年度,馬會捐款十億五千二百萬港元,資助一百零九個社區及慈善項目。綜觀今年的捐助項目,其中環境及保育項目的相關捐款較過往顯著增加,體現馬會高瞻遠矚,並以提升香港人整體生活質素為目標的理念。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饒恩培先生在今天(9月23日)舉行的簡報會上,向傳媒簡介來年五個別具意義的慈善項目,分別為以保護環境為目標的「大型環保教育計劃」及「WATERMAN – 香港近海水質預報及管理系統」;保育香港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和「灣仔古蹟保育及活化社區教育計劃」,以及扶助少數族裔的「少數族裔人士領導及組織才能發展計劃」。

境保護

為了有效落實環保概念,馬會主導推行一個三億五千萬港元的全港性大型環保教育計劃,藉著不同的公眾教育活動,提高大眾環保意識,改變一些會破壞環境的生活習慣,輕鬆投入環保生活。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更將引入四艘以混合引擎發動的太陽能環保船,提供往返球場及西貢碼頭的渡輪服務,務求身體力行,保護環境,嚴守營運高爾夫球場的環保指標。

海洋是香港的珍貴天然資源,但香港現時使用的水質監測系統未能提供即時或預測數據,即使水質轉壞,公眾亦不能即時作出適當的應變措施。有見及此,馬會捐款二千九百七十六萬港元予香港大學,研發一套名為WATERMAN」香港近海水質預報及管理系統,提供即時水質監測結果,及預測未來數日水質狀況,公眾亦可透過互聯網使用這套系統。

文化保育

保育不止是保留舊有的歷史建築和考古文物,更需保護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例如傳統手工藝、風俗習慣、習體回憶等。因此,馬會除了與政府合作推展保育和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工作外,更捐助推行兩項保育項目─「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和「灣仔古蹟保育及活化社區教育計劃」,希望集合社群力量,重整和保育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深公眾對社區的認識。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會址前身為贊育醫院員工宿舍,是一幢三級歷史建築物。馬會捐款七百七十九萬港元,除了資助中心為會址進行裝修工程外,並於去年十月起推行一項為期三年的社區參與及文物古蹟教育活動,透過公眾參與,識別、保護和重塑香港的歷史及非物資文化遺產,如傳統民間工藝、風俗習慣和傳統節慶等。

除了保育香港的整體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外,香港個別地區亦富有當區色彩和文化特色,馬會亦重視對這些地區進行保育工作。灣仔區曾是露天市集、酒吧、唐樓的集中地,為了令市民認識該區的獨有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馬會撥款三百八十九萬港元予聖雅各福群會,推行為期三年的「灣仔古蹟保育及活化社區教育計劃」,舉辦不同活動,讓公眾人士,特別是年青一代,能夠認識、討論及親身參與保護地區歷史及非物資文化遺產的工作。

扶助少數族裔

為了令少數族裔能夠助人自助,馬會除了捐款資助社區組織為少數族裔推行不同服務外,更希望扶助由少數族裔人士自行組成的團體,令他們能有效幫助他們的族群,因此主動與基督教勵行會合作,捐款三百四十三萬港元,推行一項為期三年的全面培訓計劃─少數族裔人士領導及組織才能發展計劃」。參與計劃的少數族裔領袖將可透過技巧訓練和實習機會,提升組織能力、增加對申請資助的認識和技巧,並有效監管活動的進行。

饒恩培先生強調,簡報會中介紹的五個項目只是馬會本年度年內捐款的一些例子,馬會將繼續支持不同範疇的社區及慈善項目,關注社會上其他有需要人士,例如長者、年青人、殘疾人士等弱勢社群的需要。「文物保育和環境保護已經成為香港的重要課題,市民均期望社會上會出現具前瞻性及領導性的項目,因此馬會主動推行和捐助多個相關計劃,並邀請公眾一同參與,加深市民對這兩項課題的關注。我們期望在馬會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將可推動香港的文化古蹟保育和環境保護工作持續發展。」


圖一:
香港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饒恩培先生在簡報會中,介紹五個馬會最近捐助,與環境保護、文化保育及扶助少數族裔相關的慈善項目。


圖二:
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將於明年11月引入四艘以混合引擎發動的太陽能環保船,提供往返球場及西貢碼頭的渡輪服務。


圖三:
圖三/四:
由馬會捐助的長春社「文化承傳」社區參與計劃和「保育文化古蹟」教育及外展計劃,讓公眾一同識別、保護和重塑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四

 

 

其他馬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