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porate News

馬會主導「共創成長路」開展社區模式 惠及更多青少年

12/17/2012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宣佈延續「共創成長路」- 賽馬會青少年培育計劃,並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推展至全港各區,預計可於2013年至2015年內協助約八萬四千名青年人,學習處理誘惑及面對挑戰。「共創成長路」首席研究者石丹理教授今天(12月17日)於傳媒簡介會介紹計劃的詳情。

石教授指出計劃在過去七年一直獲馬會大力支持,全港有超過二百八十所主流中學及特殊中學、約二十一萬三千名學生參與,而曾參與的學生亦印證計劃對他們的正面成長有幫助,讓他們在抗逆力、分辨是非能?等,整體上都有更佳的發展。計劃亦培訓了逾七千名社工及老師,為學生提供適切的輔導。

他續指,計劃不但被特區政府視為其中一項主要的青少年培育計劃,上海、澳門、新加坡等地亦先後試行及採用此計劃。此外,國際權威學術期刊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去年亦曾刊登計劃的成效報告,而另一份國際權威的醫學學術期刊The Lancet也指「共創成長路」為一項有效的發展課程;證明計劃的成效在海內外均獲確認。

「儘管有逾半數中學曾參與『共創成長路』,然而仍有很多同學未有機會參加,所以我們很高興馬會繼續支持計劃在未來三年以社區模式推行,透過與各區的非政府組織合作,推出最多七十個社區培育計劃活動,使更多學生受惠,令他們學到如何抵抗誘惑和處理挑戰,學習正面成長及減低他們出現違規行為的機會。我們預計三年內將有約八萬四千名學生受惠。」

「共創成長路」培訓導師胡嘉如認同計劃的理念,並在教授課程的過去七年間,發現同學漸漸會主動互相扶持,關心對方,促進了與別人的關係,及提升他們的社交技巧。

「共創成長路」社區模式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份會根據學校為本的培育單元,包括最少十小時的課程,提升學生的社會心理質素;第二部份則以培育活動為主,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社會心理質素、良好的朋輩關係及學生的家庭生活。

為強化「共創成長路」有關濫藥禍害的教育,馬會聯同香港電台、禁毒處及慧妍雅集合力製作共八集、下星期開始播出的「毒海浮生2012」電視系列。

「共創成長路:賽馬會青少年培育計劃」於二○○五年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導推行,並與社會福利署,教育局和本地五所大學合作,至今共撥款七億五千萬港元。計劃旨在培訓青少年內在潛能、確認他們的能力、加強青少年與他人的聯繫,及建立健康的信念和清晰的價值觀,協助初中學生達致全人發展。有關「共創成長路」計劃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paths.hk/

香港賽馬會

香港賽馬會成立於1884年,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最頂尖的賽馬機構之一,並且躋身世界十五大慈善組織之列。馬會是香港最大的慈善公益資助機構,於2012年撥捐十七億港元,資助多項慈善和社會項目。馬會亦是全港最大的單一納稅機構,每年為政府庫房帶來逾一百六十億港元稅款。馬會把創新科技應用於體育及博彩娛樂方面,務求為顧客提供最高水平的服務。此外,馬會也是亞洲區內公認最高級的會員會所之一,擁有超過二萬三千名會員。馬會在社會上擔當多重角色,是一家備受尊崇的卓越機構,一直以來均秉持使命,致力提高全港巿民的生活質素,為香港的未來作出貢獻。

附件

「共創成長路」的參考資料

「共創成長路」首席研究者石丹理教授感謝馬會繼續支持計劃在未來三年,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推展至全港各區,惠及更多青年人。
「共創成長路」首席研究者石丹理教授感謝馬會繼續支持計劃在未來三年,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推展至全港各區,惠及更多青年人。

曾參與「共創成長路」的楊忻陶同學(左二)及黃淑媚同學(右二)、「共創成長路」培訓導師胡嘉如(左一)和李寶姬(右一)分享她們在計劃的經歷。
曾參與「共創成長路」的楊忻陶同學(左二)及黃淑媚同學(右二)、「共創成長路」培訓導師胡嘉如(左一)和李寶姬(右一)分享她們在計劃的經歷。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律師(中)、「共創成長路」首席研究者石丹理教授(右三)、馬會慈善事務高級經理陳載英女士(左一)、曾參與計劃學校為本的楊忻陶同學(左二)和黃淑媚同學(左三),以及「共創成長路」培訓導師胡嘉如(右二)和李寶姬(右一)。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律師(中)、「共創成長路」首席研究者石丹理教授(右三)、馬會慈善事務高級經理陳載英女士(左一)、曾參與計劃學校為本的楊忻陶同學(左二)和黃淑媚同學(左三),以及「共創成長路」培訓導師胡嘉如(右二)和李寶姬(右一)。

曾參與「共創成長路」的楊忻陶同學(左)和黃淑媚同學(右)及她們的導師胡嘉如(中)。
曾參與「共創成長路」的楊忻陶同學(左)和黃淑媚同學(右)及她們的導師胡嘉如(中)。

「共創成長路」計劃的成效在海內外均獲確認,先後獲多份國際權威期刊認可。
「共創成長路」計劃的成效在海內外均獲確認,先後獲多份國際權威期刊認可。

其他馬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