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消息

独立检讨小组就旧中区警署建筑群已婚督察宿舍大楼部分倒塌事故公布检讨结果

11/03/2016

由香港马会(下称「马会」)董事局委任的独立检讨小组(下称「检讨小组」)今天就2016年5月29日发生的旧中区警署建筑群已婚督察宿舍大楼部分倒塌事故公布检讨结果:

独立检讨小组根据技术数据、建筑纪录及会面所得数据,审视多个导致大楼部分倒塌的可能原因,归纳出三项导致事故的可能原因:西边窗台托臂出现沉降、北面墙挖掘小孔工程、及大楼内局部较弱的砖石结构与在砖柱开挖小孔的综合效应。检讨小组认为,除以上三项最可能的起因外,其他可能性都不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下列是三项可能原因的详情:

(一)西边窗台托臂出现沉降:在2016年3月,北面墙的西边窗台进行巩固工程。施工过程中,在西边窗台托臂下安装钢架作为临时支撑,以便进行托臂底部的挖掘及安装永久支撑工序。钢框架因承托窗台的重量而受压,导致托臂及窗台出现轻微沉降。沉降导致附近的砖柱C3及C4的负荷增加。增加负荷并未足以导致倒塌,但可能令C3 及C4砖柱在往后的施工过程中,可以承受的额外负荷减少,因而增加倒塌风险。

(二)北面墙挖掘的小孔:自旧中区警署项目开展后,唯一在北面墙倒塌部分进行过的工程,部分于2016年5月20日至28日期间进行。计划是在北面墙挖掘18个小孔,把方形钢管安放进北面墙。此工程属于一楼木地板巩固及防火工程的其中一部份。部份被挖掘的小孔位于北面墙支撑二楼及屋顶的C1 至C4柱的底部,非常接近C1 至C4柱底的范围。这些砖柱在2016年5月29日晚上倒塌。在事故发生前于北面墙挖掘的小孔,是最有可能导致大楼部份倒塌的实时原因。

(三)大楼内局部较弱的砖石结构与在砖柱开挖小孔引致的综合效应:工作人员在开挖小孔前曾目测北面墙砖柱,可能相信砖柱结构状况,能够在短暂的小孔挖掘时保持稳定。但事实上,砖柱可能在小孔附近内藏未能被察觉的垂直裂缝或较弱的粘结砌体,在开挖期间或稍后,诱发裂缝扩散,最终导致砖柱倒塌。检讨小组得悉这一个在砖墙挖掘多个小孔的情况,只发生于已婚督察宿舍大楼,而不涉及旧中区警署建筑群的其他楼宇。

三人独立检讨小组由资深注册结构工程师及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黄泽恩博士担任主席。小组其他成员包括黎兆麟先生及Simon Wiltshier先生。黎兆麟先生为认可人士及注册结构工程师,具丰富古迹保育项目经验。来自澳洲的Wiltshier先生为特许结构工程师,曾负责多项专家评估及专家证人项目。

检讨小组负责调查导致已婚督察宿舍大楼部分倒塌的所有事实及情况,汇报造成大楼部分倒塌的可能原因,以及是否有合理或可行的措施可以采取以避免事件发生。

自6月下旬成立以来,检讨小组共进行六次会议,在倒塌现场进行了六次实地研究,并会见了十七位有份参与该项目的人员。检讨小组亦对已婚督察宿舍使用的建筑物料进行实验室及现场测试,对大楼倒塌的部分进行结构分析。小组亦检阅了与已婚督察宿舍大楼相关的施工图、计算报告、施工方案、监察纪录、地盘相片及录像、视察报告、结构状况勘测报告及其他相关文件。小组已向马会董事局递交检讨结果。

黄泽恩博士表示:「我们根据技术数据、建筑纪绿及会面所得资料,审视多个导致部分大楼倒塌的可能原因。我们认为,以上三项是最可能的起因,其他的都不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检讨小组相信,大楼部分倒塌最有可能始于北面墙当中三条砖柱其中一条或多条砖柱于地下和二楼之间受到损毁,导致整幅北面墙倒塌。北面墙倒塌亦把相连的西边墙高处的倒三角部份拉下。

就着是否有合理或可行的措施可以采取以避免事件发生,小组提出两点。第一,规划木地板巩固及防火工程时,可避免在砖柱底部下挖掘安放方形钢管的小孔,而改为采用不涉及于砖柱底部开孔的替代加固工程方案。

第二,在主要结构件(包括砖柱)进行挖掘工程之前,可先在邻近拱门及地板安装好足够的装顶,代替砖柱的功能。检讨小组注意到,在事件发生后,这些装顶工程已经在已婚督察宿舍的其他部分实施。

马会公司事务执行总监麦建华先生指出,马会已将刚刚收到的检讨结果转交屋宇署,项目管理团队将会详细检视小组的检讨结果和屋宇署正在进行的法定调查结果,并咨询和考虑相关的意见,以决定所需采取的跟进工作。

麦建华先生强调:「马会致力承担这项对香港重要的古迹项目。项目管理团队将以安全为优先条件下,考虑工程的可行性及保育价值,继续研究第四座的复修方案。」

其他马会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