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消息

马会资助灾后重建与持续发展论坛 国际救灾专家汇聚四川

05/11/2011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重建工作令人鼓舞,为全球危机应对提供一个经典范例。当下全球天灾频仍,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成为全球关注的课题,香港马会特别于今天(5月11日)四川大地震三周年前夕,资助首届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五位来自英国、美国及日本的海外专家汇聚四川大学,分享国际救灾及重建工作心得,并与内地专家学者交流四川三年重建的宝贵经验,为此领域的学术研究踏出重要一步。

马会于汶川大地震后即时紧急捐款三千万港元,并在香港凝聚公众力量,推行筹款活动,筹得超过九百五十万港元,同时拨备十亿港元协助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教授特别感谢马会于过去三年开展的援建项目,为恢复和提升当地的教育及医疗服务,作出重大贡献。

去年8月,马会与四川大学签署协议,资助兴建成立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及香港马会灾害科技研究中心,成为全国第一所针对自然灾难进行防灾、减灾、灾后重建研究的最高学府,预计首三年将可培训6,000多名专业人员。成立这个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旨在培训处理灾后的专门人员,务求可以填补这方面的人才空白,学院将致力面向国际,组建高水平防灾灭灾国际科研的合作平台,与世界知名专家学者联合开展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的研究,最终成为全球一流水平的灾害危机处理研究中心。

马会行政总裁应家柏先生表示,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难以避免,近期日本接连发生地震和海啸,让大家看到大自然的力量,令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的成立更显重要。他说:「这个项目令马会引以为傲,因为学院致力于灾害科学技术研究,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重要是,它展现马会与内地合作夥伴的共同愿景──为人类创建美好的未来生活。」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教授在论坛致开幕辞时表示,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的成立,得到四川省政府、教育部和民政部大力支持,以及马会的鼎力协助。他说:「感谢香港马会捐款二亿人民币,支持学院的启动和建设。」他续说,川大、理大和马会均同意,以「积知为用,成于济众」作为学院的办学理念。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阮曾媛琪教授亦表示,大地震后与川大合作开展重建项目,两校均发现有需要成立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以支援长期工作的需要。她说:「学院是理大与川大的梦想,感谢马会令两校梦想成真。」

而今天由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及香港马会灾害科技研究中心主办,以「跨越未来、培育专才」为主题的首届国际论坛,正是踏出与世界各地学者交流的第一步。马会希望藉此汇集海内外学术界领袖的真知灼见,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宝库。

应邀参与论坛的讲者,均为拥有丰富大型灾难救援经验的专家,包括:曾率领医疗队伍参与汶川及海地大地震救援工作、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道主义和冲突应对研究所副所长雷蒙德 (Anthony Redmond) 教授;日本医疗社会事业协会会长?冈真弓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刘连友教授;原日本神户市神户震后恢复重建规划负责人、日本东北地震仙台市震后重建顾问本庄雄一先生;中日合作地震紧急救援能力强化计划项目救助领域长期专家、东京消防厅总务部副顾问长?享先生,以及前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行动计划经理劳拉?霍肯斯塔德 (Laura R Hokenstad) 女士。

论坛共吸引超过二百名嘉宾出席及参与交流,包括民政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官员、内地专家和学者等。

在论坛开展前,马会公司事务执行总监麦建华先生特别介绍马会援建四川的各个项目,以及当地受惠灾民如何开展新生活。麦先生表示:「马会在慈善捐献及紧急救灾资助方面,均有多年经验,面对三年前百废待兴的四川灾情,我们的着眼点首先是为青少年解决安置和学习问题,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给予帮助。」

马会在四川的援建教育项目,覆盖初中、高中、职业学院、体育学校和大学,著重四川的长远发展,以及当地青少年的教育需求。麦先生指出,马会资助兴建的学校,全部加建基本的复康设施,以及无障碍通道,方便灾后伤残的青少年重返校园,并接受专科训练,继而投身社会,自力更生。

此外,马会医疗援建项目则以增加四川短缺的医疗复康人才和设备为目标,支援推行复康和辅导服务。马会预计每年超过100万人将会受惠,项目之间均有协同效应。此外,部分项目更有助促进香港和四川两地的互动交流。

在论坛上,与会专家讲者均认为培训人才对灾后重建非常重要。他们认为无论是科学化的评估,以至数据研究、资料搜集,悉心的社区援助和各类的专业训练,均是灾后救灾工作和长远规划的重要元素。

本身为医生的英国专家雷蒙德教授,曾参与四川及海地救灾工作,他以其过往25年参与世界各地冲突和灾害救援的个人体验,分享紧急援助如何为国家之间提供进一步合作的机会,他更特别比对四川地震与海地地震的经历,以及个中可取经验。他说:「四川汶川地震后,中英两国非常成功地推行一项延续的教育及支援计划,两国的医生和护士更进行互访,并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

刚从日本福岛灾区赶到成都参加论坛的?冈真弓博士表示,除了紧急救灾的工作,如何帮助灾民尽快恢愎基本生活至为重要。她亦透过分析日本311大地震的特徵,指出「以人助人」为中心的社工服务制度,以社工亲自接触灾民,安抚他们的心灵,对身心受创的灾民来说有深远的重要意义。她说:「我们会完善和制度化地针对不同人来采取不同的辅导模式,重视并完善社会服务系统等软件的建设。」

身兼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刘连友教授,亦与中外嘉宾分享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规划工作。他特别提及,灾后进行有系统的评估,包括受伤人数、交通情况等等的数据分析,是重建计划的重要基础。专家小组就重建技术、实用知识、防疫和食品安全等方面,曾向中央政府提交大量建议和报告,希望对提升日后的抗震救灾能力有所帮助。

曾担任日本神户市神户震后恢复重建规划负责人的本庄雄一先生,则以神户大地震及早前发生的日本311大地震作比对,藉此介绍日本在灾后援助的规模和经验。他指出,重建工作中的长远规划,细微至社区内怎样设立交流点,都必须一一关顾。他更通过亲身经历,分享作为神户市官员,在推动城市恢复计划中的体会和教训。他认为,向灾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期望,对整体规划有很大的帮助。

本身是消防员的长?享先生特别以东京在应急救援和减灾,以及社区建设的经验,分享中日合作推行地震应急救援能力项目后,中国在应急能力方面的改善、在灾后重建中如何注意地区减灾应急能力的建设及政府与社区的合作等。他强调,培训救灾精英及日常的综合防灾训练,例如遇灾时逃生方法等,对提高地区的防灾应急水平,均具关键作用。

美国专家劳拉?霍肯斯塔德女士表示,美国的应急管理组织从灾难应变、处理、准备和恢复四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计划,她强调必须通过培训来提升社区的应急抗灾能力。

总结论坛的专家发言,均认为灾后重建和管理工作需要策划多层次、多元化的环节,无论由即时救灾工作、整体数据评估,以至就各方面的专业训练,都需要汲取世界各国的经历和经验,集思广益,才可有效改善面对天灾的处理方法,进而加强防护功能,减少人命财物的损失。

香港马会

创于一八八四年,马会已发展为本港知名和备受推崇的机构。除了全力提供世界级赛事娱乐,马会亦是本地重要的非政府慈善公益资助机构,每年捐款超过十亿港元,以助推行慈善和社会项目。马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多年来与港人忧戚与共,并肩成长,致力为港人提升未来的生活质素。

附件马会资助四川援建工程项目背景资料

为纪念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及香港马会灾害科技研究中心主办首届国际论坛,各位嘉宾将演讲文稿放进时间囊内,象徵全球携手面对自然灾害,一起迈向美好将来。左起:日本医疗社会事业协会会长?冈真弓博士、中日合作地震紧急救援能力强化计划项目救助领域长期专家及东京消防厅总务部副顾问长?享先生、原日本神户市神户震后恢复重建规划负责人及日本东北地震仙台市震后重建顾问本庄雄一先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道主义和冲突应对研究所副所长雷蒙德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阮曾媛琪教授、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教授、马会公司事务执行总监麦建华先生、前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行动计划经理劳拉?霍肯斯塔德女士及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刘连友教授。
为纪念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及香港马会灾害科技研究中心主办首届国际论坛,各位嘉宾将演讲文稿放进时间囊内,象徵全球携手面对自然灾害,一起迈向美好将来。左起:日本医疗社会事业协会会长?冈真弓博士、中日合作地震紧急救援能力强化计划项目救助领域长期专家及东京消防厅总务部副顾问长?享先生、原日本神户市神户震后恢复重建规划负责人及日本东北地震仙台市震后重建顾问本庄雄一先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道主义和冲突应对研究所副所长雷蒙德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阮曾媛琪教授、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教授、马会公司事务执行总监麦建华先生、前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行动计划经理劳拉?霍肯斯塔德女士及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刘连友教授。

马会公司事务执行总监麦建华先生表示,马会筹办今次国际论坛,有助推动四川的持续发展。
马会公司事务执行总监麦建华先生表示,马会筹办今次国际论坛,有助推动四川的持续发展。

首届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邀得多位海外及内地专家分享国际救援及灾后重建经验,并与现场嘉宾互动交流。
首届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邀得多位海外及内地专家分享国际救援及灾后重建经验,并与现场嘉宾互动交流。

其他马会消息